陶瓷艺术委员会

其他艺委会列表

买球-买球(中国)

首届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大展座谈会会议纪要

首届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大展座谈会会议纪要

 杨雷整理

125日下午14:0016:30,首届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大展座谈会在北京市政协会议中心召开,中国美协副秘书长张旭光,艺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咸懿,陶瓷艺术委员会主任韩美林及委员,《陶艺家通讯》主编许以褀,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社长周海歌等出席会议,会议由陶瓷艺术委员会秘书长白明主持。

中国美协陶瓷艺术委员会成立20多年来,第一次开展览会,其间经历了很多困难,今天终于举办成功了。这得益于广大陶艺工作者的积极参与,以及众多社会资源的热心支持,韩美林首先向大家感谢,并表示将不负众望,办好陶艺展览和杂志,带领中国陶瓷艺术迈上新的台阶。

中国陶艺发展现在面临着很多问题,例如杂志的导向作用、产业发展问题、部分地区陶艺发展困难滞后、陶艺从业者的美术家身份认同感等等,中国从事陶艺创作工作者有四百余万人,而中国美协陶瓷专业的会员仅有四十余人,今天由中国美协主办的首届陶艺大展开幕,今后也将持续举办,可以通过设置奖项、两至三年一届等办法,带动买球-买球(中国)更好的陶艺作品出现,提升陶艺创作水平。

针对陶瓷专业的美术工作者在中国美协的会员比例很小的问题,韩美林介绍,现在全国的陶瓷展览有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两年一届的国际青年双年展,加上此次全国当代陶艺展,这三项展览都可以具备加入美协的资格,五年有三次机会。另外,我们可以举办创作研究班教授方法经验,还可以在《中国陶艺家》杂志多交流教学体会、创作火花等等。张旭光表示,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以后,国家提出建设文化强国战略,美术队伍面临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式更应紧随时代发展趋势,中国美协也注意到陶艺展览不多,陶艺等美术专业会员少,并召开党组会议讨论并通过,今后将加强和扩大陶艺队伍建设,通过持续举办全国性陶艺大展等方式发展会员,对国家文化发展也将起到推动作用。

 

面临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机遇,中国陶艺应如何更好的发展。张旭光认为,十八大召开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是建设美丽中国,陶艺是生活与艺术相结合的美术门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陶艺品的市场需求也会越大,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将大有作为。陶艺艺委会是一支讲究学术,对艺术忠诚的队伍,在韩美林老师的带领下,在各位委员的努力下,团结各方面力量,挖掘优势资源,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进程中,一定会取得优秀的成绩。

何炳钦表示,中国当代陶艺的发展是基于民族化的内在精神的变化,不再像早期有很多国外的痕迹,越来越多地反映民族文化的内涵。由于作者队伍多了,形式也多了,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的特征也加强了,很多年轻人也抓住国家文化发展的机遇努力创作,使得当代陶艺呈现出朝气蓬勃的特点。

面对中国陶瓷发展的区域不平衡问题。白明介绍说当前中国陶瓷创作具有区域集中性,如江西景德镇、浙江、江苏、广东、河南等省份与北京、上海等高校集中的区域陶艺发展好,其它地方略显薄弱,考虑到陶艺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特殊情况,本次展览对部分不处在重要陶艺创作中心区的薄弱区域进行兼顾和鼓励,也是为了中国陶艺能够更好地发展。许以褀认为本次展览与数月前在杭州开幕的“第八届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有重复性,并且由于是首次全国陶艺大展,因而在作品的评选上对部分地区和院校有兼顾性。今后展览品牌树立起来后,严格按照作品的好坏优差来评审,就会办成一个真正意义的好展览。

针对目前高等院校学科调整的情况,陶艺专业所面临的定位问题。白明介绍说目前我国大学内有雕塑、设计、工业、展示、数字媒体等各种最新的专业,而传统的陶瓷、染织这两个专业却被取消了,这对于喜爱陶艺的学生的发展就会有一些影响。何炳钦介绍说1998年教育部修改专业招生目录后,设计学成为一级学科,下设工业设计、环艺、数字媒体、交互设计和手工艺五个专业,扎染、木雕、竹编、漆艺、陶艺等都归于手工艺,而设计学科主要人员多来自于工业设计,而非艺术专业,所以对传统民族文化发展或多或少具有不合理的制约性。刘正认为,传统陶瓷、手工陶瓷、产业陶瓷等各类陶瓷艺术的发展靠的是社会和市场需求,如果陶瓷能被列为二级学科当然能如虎添翼,虽然陶瓷学科被取消了,但是中国陶瓷的需求是越来越多的,面对这样的潮流,我们唯一需要担心的是能不能创作出真正有价值的作品为社会所接受。

韩美林认为当前中国处于转型时期,制度规则尚不健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更要提倡发展文化,发展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文化,例如中国的龙是吉祥物,与西方凶暴的龙的概念是截然相反的。我们发展文化,就要付出行动,需要积极的“斗争”,需要文化界领导和业内人士以身作则,敢于和不正当的利益集团作斗争,从上到下的真正为文化向着健康有益的方向发展去努力、去奋斗,要自信地发挥我们的价值。

对于陶瓷创作的技艺方面,有学生提出对柴烧很感兴趣,但是介绍柴烧的信息又非常少。韩美林介绍说现在柴烧作为传统陶瓷固然有意义,但不能放开手去做。早在上世纪50年代,景德镇一年烧瓷所需的木材,如果用做铺铁路的枕木,可以从东北一直铺到广州,因此大规模柴烧并不现实。其实柴烧并不神秘,无外乎柴窑的时间长,釉面烧制的非常透亮。而现在有了先进的方法,比如燃气、瓦斯窑,烧两次后釉面就非常漂亮,成本也就低了很多。现在景德镇很多葫芦窑复烧的意义是吸引大家的兴趣,带动旅游经济,是需要旅游局一年批准多少吨柴的计划才能烧。周武认为当前在各个院校开展柴烧活动是比较困难的,他建议学生除课堂学习外,应多关注社会考察的资源,比如安徽、浙江等地都有柴烧的活动,通过多途径去收集接触一些柴窑烧纸的工艺。

也有学生面临着毕业找工作的迷茫,提供工作的市场需要产业陶瓷批量制作的年轻人,而产业化又与手工制作的陶瓷存在着冲突。刘正认为这种矛盾其实是制作的问题,需要有变通的能力。韩美林表示做工艺美术的人无需自卑,也不必妄自菲薄,年轻人需要历练,需要体验各种酸甜苦辣咸,要勇于尝试,并且要保持陶艺从180度窑温烧出来时的激动之心。

面对如何扩大展览影响和意义,哈尔滨商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陶艺工作室学生刘迪建议展览活动应扩大宣传渠道,在报刊、杂志、网络、微信等各新闻媒介上将信息更快速更广泛地传播出去,会吸引买球-买球(中国)的人参与。中国美术学院的许超林建议陶瓷展览可以买球-买球(中国)地走进博物馆或美术馆,增加展示的渠道和面众的机会。陶艺作者钞氏兄弟建议丰富展览类型,对传统类、雕塑累、记忆类等各方面进行分类梳理,增强对外的影响力。周海歌表示自己所在的江苏美术出版社本身就是一个宣传平台,为陶艺做宣传是义不容辞的,并且他所负责的江苏画刊,包括《今日中国美术》和《学校艺术教育》,都可以为大学生做几期陶艺专题,希望买球-买球(中国)地学生踊跃投稿,从而带动学院陶瓷艺术教育发展。

面对培养陶艺创作人才的问题,沈阳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许晓政建议陶艺委员会今后能多为院校学生举办展览活动,提供展示学习的平台,有助于人才的培养。湖北美术学院的余芳建议出版陶瓷的刊物开设专门针对学生的栏目,介绍学生的优秀作品,让更大学生参与进来,带动创作兴趣。还有广东、内蒙古等地的作者,希望陶瓷艺委会多关注当地陶瓷艺术,交流创作理念、带动学术推广,从而促进地方传统陶艺的当代发展。韩美林还提倡多举办关于陶艺教学、创作的研究会座谈会,讨论陶艺的未来。陶艺不仅要与文化结合,与经济、市场、民间都要互动联系。例如举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博览会等,敞开大门交流,进行新创意,同时要秉承陶艺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中国陶瓷艺术发展早,起步慢,起步晚,但是由于继承了传统陶艺的优秀基础,所以我们的起点高,因而在世界上也备受瞩目,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通过各个地区的交流,中国陶瓷艺术的明天会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