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评论

展览评论

美术观察丨缑梦媛:关注时代平凡的瞬间——第十三届全国美展水彩·粉画展纵览

来源:admin 发布时间:2020/1/16 4:01:38

  内容摘要:第十三届全国美展水彩·粉画展在前几届的基础上有了更为成熟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大叙事和大体量、表达能力的增强以及对日常平凡题材的关注这些方面。同样是表现时代,大主题或小平凡,不同画种各有所擅,相比之下,本届水彩·粉画作品所呈现的对时代平凡题材的关注或许是其本体语言最为擅长的方面,也是最为可贵的特质。

  关键词:第十三届全国美展  水彩·粉画  时代  现实  平凡


  2019年9月27日至10月27日,“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水彩·粉画作品展”在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举办,共展出350件入选作品,包括进京作品40件(含获奖提名作品9件)。其中,该展区颉元芳的《远方》与奚忠恕的《天路》分别获得了本届美展的金奖和银奖。

自第九届全国美展开设水彩·粉画独立展区以来,几届水彩·粉画的规模愈加壮大。曾经主要表现花卉、静物、风景的“小画种”,现在已能够胜任任何主题的大创作。

一、大叙事与大体量

  展厅中很少看到印象中水彩·粉画应有的轻松、简淡,从体量到内容,均呈现出向大格局逼近的态势。水彩·粉画已经完全能达到各类历史、现实题材的表达要求,相应地,大体量也更适合于表现大主题。中国美协主席、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表示:“这一届参展作品总体来说有一个特别突出的特征,那就是反映新时代中国的发展成果,塑造和描绘新时代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1〕对中国新时代发展成就的表现是这届美展的共同特点,但对于水彩·粉画来说,这种大体量、大叙事的创作并非其自生的特性,而是逐步形成的。中国美协水彩画艺委会主任陈坚说:“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水彩·粉画展区的作品比往届规模愈发宏大,题材更加广泛,在探索现实和表现时代精神方面越扎越深。”〔2〕这说明水彩·粉画艺术家在重大题材创作、现实主题挖掘方面已呈现出了群体性自觉,这种自觉或许在水彩·粉画被单设展区时就开始形成,本届作品对大场景、大题材、大画幅的追求,也是这种趋势的延续。如奚忠恕的《天路》、白露洋的《大江大河》对今天城市建设进程的描绘,邵昱皓的《烈火雄心——中国消防力量》、朱建中的《赤焰蛟龙》、苟范诗的《时代标兵》对新时代军人形象及其精神气质的捕捉与塑造,均能显示出水彩·粉画在大叙事方面的纯熟。

  此外,有些作品在加大尺幅的同时在图式上也做了多样尝试,比如涂蓉蓉的《铿锵之音》用抽象的手法将水性色块大面积地铺染,红、蓝、白三种相对单纯的色块在一定的比例关系下产生了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这种时而浸润,时而密实的节奏又能给人带来舒适感,吸引观者去品味水性材料绘画带来的耳目一新之感。又如表达环境生态问题的《易拉罐之蓝》,作者郑浙明将各种各样皱扁的易拉罐瓶子布满画面,色块明丽、丰富,加上满构图与图像化的处理方式,使作品在视觉上极具扩张性。这些作品表明近些年水彩·粉画在大体量创作上已具备相当可观的实力。


QQ图片20200116161642.jpg

颉元芳(内蒙古自治区)  远方  水彩·粉画  165×132厘米  2019


二、表达能力不断拓展

  对大叙事、大体量的追求,离不开语言和手法的提高,整体来看,水彩·粉画在表达能力上呈现出一种不断拓展的势头。这个特点在第十届全国美展上就已经凸显出来了,“时下,水彩画的创作面貌远远超出了人们印象中那种水气氤氲、清爽透亮的样子,水彩这种绘画材料的艺术表现力得到了极大的扩展,水彩画的艺术语言大大丰富。这一切在此次展览中表现得非常明显。”〔3〕

  尤其是水彩,很多时候是在创作的准备阶段作为速写、草图为创作服务的,艺术家很少在水彩稿中进行丰富而深入的细致描绘。或许出于现实重大题材的创作需要,不少水彩·粉画的写实功力达到了令人感叹的水平。如冯卫军的《叠·G时代》对电线、金属板、麻布不同材质质感的表现,以及谭秋菊的《The flower》中渐枯的花,卫今的《我心依旧》中的大理石人像,刘进成的《有限与无限的对白》中的煤球,画中很多是与水性语言相反的物质对象,但艺术家能够发挥水彩善于汲取其他画种技术、风格的长处,完成了堪比油画的写实性塑造。不过展览中也有些作品让人怀疑存在炫技的成分,比如许多作品喜欢描绘塑料布、塑料膜,这种“默契”难免让观者印象深刻。

  另一个突出特征是,水彩·粉画越来越倾向于对其他画种的语言特性进行追摹,尤其在全国美展各个画种分设展区的平行对比下,它们与其他架上绘画的差别越来越小。实际上,在体量、题材上与其他画种没有差别也无需加以指责,但是在笔触、肌理效果上追摹其他画种,就不得不令人担忧了。比如,水彩的语言突出在水,如果用这种材料去表现油彩的光泽、质感和厚度,即便成功了,也相当于从互为平行的A点平移到了B点,其平移的意义何在?相信任何一个画种语言延展的目的都不会是为了证明其能够比拟B、C、D。本届水彩·粉画作品中,除了追摹油画效果的,也有追求国画、摄影效果的,甚至有对图像处理软件中一些滤镜效果进行模仿的。面对这种情况,有识者早已开始呼吁水彩·粉画要保持画种的独立性,这与一些画种所希望的跨越边界不同,因为水彩·粉画所呈现的一些趋势是在失去主体性。出现这些问题,或许与画家群体数量偏少以及许多其他架上艺术家对水彩·粉画兼擅的现实有关,相信未来水彩·粉画的发展需要买球-买球(中国)的专项艺术家参与进来,对画种本体优势进行深入拓展。 


QQ图片20200116161646.jpg

奚忠恕(浙江)  天路  水彩·粉画  148×118厘米  2019


三、捕捉平凡的瞬间

  全国美展鼓励艺术家讴歌时代、关注人民,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很多作品主题趋同,只是运用了不同的材料和媒介。但细看本届水彩·粉画展作品,确有不同之处,大量作品关注现实中平凡的日常,表现生活里随处可见的人与人之间细腻的温情。这一点在中国美协对该展区的报道中已有提及,认为“艺术家们很注重从生活中去发现感人的瞬间”〔4〕。水彩画较其他画种尤其凸显的对平凡的关注、对日常细微事物的关注与其自身的发展脉络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作为由传教士带来的外来画种,水彩在进入中国之初以“外销画”的形式,描绘广州周边沿海地区的自然景观和民俗风物;被国内艺术家习得后,水彩在早期教学中多以风景、静物为描绘对象,不少艺术家会选择携水彩在行旅中写生,记录日常感受。水彩画也就天然地带有生活、世俗气息,从今年的作品来看,这种气息一直都在。

  如陈之哆的《放心地瓜》,新鲜的果子、菜农随手放下的烟斗、亲民的价格还有用于付款的二维码,再现的正是我们平时经常路过的菜摊。画面让人感受到菜农的朴实与辛劳,而这些元素却诉说着我们的生活正在悄然变化。还有迟慧鑫、胡博的《小城晨曲》,作者描绘了街边早餐摊的热闹场景,刚掀开的锅盖与食物冒着团团热气,油桶、煤气罐、零钱箱不知会勾起多少人的回忆!早餐摊的师傅分工有序,加工面点的、分配熟食的、与送货师傅算账找零钱的,似乎客人还没到,他们早已忙碌起来了。类似的还有郭跃明的《展销两旺》表现市集上琳琅满目的货品以及热闹的买卖场景、陈玘渊的《观者》对医院注射区的描绘、王艺潺的《灯火阑珊》对夜幕下外卖送餐员工作常态的记录、戴永强的《剃头系列之二》对农民使用镰刀为同伴剃头的日常行为进行捕捉等等,艺术家的高明之处是能在时代现实的表现中发现平凡的可贵之处。平凡就在每个人的身边,能让人毫不费力就遇见,一个街道、一个场景、一个举动,都散发着真实的气息、人性的温度。本届获金奖的作品颉元芳的《远方》就是对草原上平凡一幕的描写,两个人注视着同一个方向,脸上、身上映着阳光,前面的人自然地抬起左手遮挡刺眼的光线,让目光看得更远。普通的举动、普通的期盼,也最能让所有人感同身受。或许这也是水彩·粉画在现实主题感受、表达方面的特点和优点。

  全国美展按画种划分展区,其诉求在于肯定画种间的差异,但在现实境遇中画种间的差异却在不断缩小,这个问题在水彩·粉画展区体现得尤为明显。不过,这届作品体现的对现实中平凡瞬间的关注却让我们看到了同质化趋势下令人惊喜的“个性”。这是其传统特质的延续,期待未来的水彩·粉画创作能在这个方面,以及本体语言拓展方面提高重视度,能有越来越多的专项艺术家来壮大队伍,创作出买球-买球(中国)更好的作品。


注释:

〔1〕书画频道报道。

〔2〕陈坚《“向上走”的中国水彩》,《光明日报》2019年10月27日。

〔3〕杨斌《有失本色的融合——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水彩、粉画作品展述评》,《美术观察》2004年第10期。

〔4〕宋炳林《“第十三届全国美展水彩·粉画作品展”在深圳开幕》,“买球-买球(中国)”微信公众号,2019年9月27日。

缑梦媛  本刊栏目主持、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本文原载《美术观察》2020年第1期)